作為一座有著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古城,北京的面孔不只有寬寬的馬路和簇新的高樓。那些橫亙于老城里,穿越了歷史塵埃的胡同,是老北京最具標志性的特色之一。胡同里的古樹老宅,沉淀了歷史的滄桑,蘊藏著游子的舊夢,也承載著千年古都的鄉愁。這里的一磚一瓦歷經歲月雕刻,于無聲處講述著古都的變遷。
從衰草離披到花木扶疏
許多人喜歡胡同,或許是因為這些縱橫交錯的京城脈絡為他們的創作營造了鮮活的靈感——
老舍眼中的北京胡同,是少年時代的難忘記憶,艱辛卻有滋有味兒的日子;郁達夫文中的北京胡同,是悠然樂天的市井生活,“一年四季無一月不好”的恬淡愜意;沈從文筆下的北京胡同,是燈屏琉璃、寶玩填街的繁華景象……
隨著時代發展,北京胡同曾一度被指在“衰敗、沒落”,不少四合院被相繼蓋成了氣派的高樓,弄丟了古宅老樹、閑花滿地的歷史記憶。
近年來,北京加大老城區改造力度,創新改造方式。2017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獲批,明確老城不能再拆,通過騰退、恢復性修建,做到應保盡保。在部分老城區,居民可以自愿選擇“去或留”,外遷出去的,住上了設施現代化的樓房;留住居民則利用騰退空間改善居住條件,裝配現代化廚衛浴等設施。
經過“繡花功夫”的修繕保護,曾經衰草離披、令人悵望的老胡同恢復了往日的煙火氣、文化味兒——古都記憶蘇醒了,“老巷幽宅靜樹依”的京華風韻回來了。
走進東城區南鑼鼓巷的玉河畔,仿佛一下子告別了鬧市的喧囂。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人頭攢動的景象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珠凝翠葉荷花動,瀲滟清波映碧天”的盎然生趣。流水潺潺、綠樹成蔭,行人的腳步在這里緩下來,心也靜了下來。
順著河畔蜿蜒的石子路走進雨兒胡同,一條東西走向、不算寬敞的小巷映入眼簾。兩邊一水兒的青灰色磚墻,每隔幾步就是一個院落。院落有門檐、臺階,門楣有吉祥的彩繪,門下有造型不一的門墩,門樓一般有雕花的墻磚,門面有精致而絕不重復的對聯。
院落間,藤花閃爍、花香蕩漾,從灰墻內伸出的老樹枝,仿佛時光的手臂,書寫著昔日的老故事。
雨兒胡同13號院是齊白石舊居紀念館。高墻上透出的幾竿修竹,讓院內的靜謐與禪意隱隱瀉出,凝住來往行人的腳步。畫家齊白石晚年曾經居住于此,他許多“融前人精粹、取民風自然”的畫作也誕生于此。
“小園梅樹檐前雪,著我蓑衣數落花”。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鄭智威說,每當介紹館里那些描繪鮮活生動世俗生活的作品,會不自覺地想起齊白石老人的這首題畫詩。對齊白石來說,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上游的,無一不可入畫。這種廣泛、平實的創作取材,和悠然安適的意境,來自胡同文化肌理為畫家鋪就的溫暖底色。
紀念館不遠處的30號院,是最早修繕改造的院落之一。青磚灰瓦、朱門楹聯,石紋蒼老、花木扶疏。院內,71歲的老居民崇寶才坐在小院已經掛果的核桃樹下,細數著秋藤、冬雪、春雨、夏荷這些“一年四季無一月不好”的美景。
30號院原為清代值年旗的雜物房,后來收歸國有,作為直管公房,給住房困難的職工家庭居住。1988年,崇寶才一家三口搬進30號院的一間北向小屋。那時,總面積300多平方米的院子里,住了14戶居民,每戶的居住面積也就十幾平方米。
誰家都不夠住,怎么辦?只能不斷在院子里私搭亂建?!白约议T口,往前推一塊,就搭出個廚房。等家里孩子大了,就把廚房再擴大點,連住人再帶上做飯都在一塊兒?!被貞浧鹈苋缰刖W的胡同里房屋雜亂得擠成一團的艱辛,年過古稀的老人凝視著院里被風吹得微微晃動的絲瓜藤,陷入沉思。
廁所,只有胡同里的公廁。遇上下雨、下雪,上了年紀的人用起來特別不方便。冬天,得買煤燒爐子。各家各戶在窗根兒底下壘個池子放煤,一個冬天燒煤要花近千塊。大雨天,整個院子積水難消,只能蹚水進院。有好心人會撿幾塊磚頭,間隔著放在積水里,于是街坊四鄰們就像走梅花樁一樣,小心翼翼、搖搖晃晃地踩著走進屋……崇大爺比劃著,無奈地笑笑。
拼版照片,上圖為:騰退修繕中的沈家本故居(資料照片);下圖為:2020年6月10日拍攝的沈家本故居(新華社記者鞠煥宗攝)。新華社發
“這幾年,修繕改造后,我們四合院的溫情味兒、愜意勁兒回來了?!背鐚毑耪f。
綠蔭之下,風動蟬鳴?!耙郧?,我們心心念念盼著拆遷?,F在,老街坊們愿意留下來了,家家戶戶種菜種花,閑暇時就搬個凳子坐在樹蔭下聊聊天、下下棋?!?/p>
“拆除了私搭亂建,陽光照進了我的屋里,也照進了我的心。心情好了,我的身板也硬朗了。大雜院變成了我曾經羨慕不已的中式大院?!边@位抗癌10年的老人的臉上皺紋舒展,眼里閃動著光。陽光照在他的臉上和他身后的梁檐窗門上,院子里樹影婆娑、花香陣陣。
一位作家曾說,撫慰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不是大修大建,而是在文化滋養下,普通民眾在尋常生活中對美生生不息的追尋。
繡花功夫“撫慰城市心靈”
胡同,又寫作“衚衕”,意為小巷。最早見諸于文字的“胡同”出現在元雜劇中,取材于三國故事的關漢卿雜劇劇本《單刀會》中,有“殺出一條血衚衕(胡同)來”之句。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賽牛毛”。北京到底有多少條胡同?據清末《京師坊巷志稿》記載,當時的北京城共有2077條街巷,其中直接稱胡同的有978條;2007年出版發行的《北京胡同志》記載,截至2003年底,北京四城區共存有胡同1928條。
近年來,為在修繕過程中保留老房子的味道,北京研究考證自清乾隆以來的演變過程,恢復胡同的規制格局,重視四合院老材料、老構件的保護和再利用,用傳統的修復技藝代替了以往的大拆大建。這些對傳承風貌恢復起到了關鍵作用。
例如,對局部構件損壞導致構架變形的,用傳統支頂加固方法抽換構件;部分墻體存在風化、酥堿、開裂、歪閃等情況,按原規格傳統做法,使用剔補、查補、拆砌等施工方案;柱根部糟朽嚴重時,采用墩接柱子的方法進行修繕……
雨兒胡同30號院因規劃定位為片區公共活動交流的共生院,設計師專門為院內的會客室——“槐香客廳”的地面搜集了原汁原味、當時只有大戶人家才能使用的民國南洋地磚。
關于這些地磚的發掘,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雨兒胡同30號院內,騰退后的房子改造成的“槐香客廳”,成為居民議事、活動的公共空間(2020年5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鞠煥宗攝
當時,改造務工人員的宿舍恰巧被安排在一個二進四合院形制的大雜院里,而這些寶貴的地磚正“隱藏”在房屋的地面中。工程師們帶著驚喜,如獲至寶地將它們小心清理出來。經過研究,這些地磚最終使用在了30號院里,負責雨兒胡同改造工程現場的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師鄭天介紹說。
不僅如此,設計方案在保護老建筑風貌的同時,也兼顧了居民現代化的生活需求。在設計初期,設計師提出希望將雨兒胡同30號院的門統一為木門,但有居民擔心木門會受潮、變形,于是就提出了能否安裝斷橋鋁戶門的想法。設計師們經過研究,最終為居民們安裝了雙層門。這樣一來,屋里面的一扇門是斷橋鋁制,保證不受溫度、濕度影響,關門嚴絲合縫,冬天不漏風;外門還是木制,保持色調和建筑風格統一,同時又滿足了居民需求。
修繕完成后,雖沒有拆舊建新的大變樣,但保留了院落的歷史滄桑感,延續了古城的古韻與氣脈。
“以往,我常常修復建筑,但這一次,我感覺更是在修復城市,修復她的文明基底?!编嵦焐钣懈锌?。
崇古厚今世代傳承
位于前門地區的草廠胡同,因舊時為積草之地而得名。這里從西至東整齊排列著十條胡同,是北京保存最好的老胡同片區之一。清朝時期,百余家會館在這里形成特有的商賈文化,如今,亦有近千個院落坐落其中,承載著幾代人的鄉愁。
“胡同里一磚一瓦都有故事。讓房頂結構或柱子保持通風干燥的通風磚叫‘透風’,家家戶戶有不同形狀的雕刻紋樣,有寶瓶狀的,寓意平平安安;有葫蘆形狀的,寓意福祿雙全;有喜鵲形狀的,寓意著喜上眉梢……”草廠胡同居民、61歲居民李彩仙娓娓道來。
位于大門底部,用來支撐門框、門軸作用的石質構件叫抱鼓石或門墩,不少四合院的門墩由工匠巧手雕刻了圖案裝飾,顯示著主人的門第和地位。最常見的兩種是箱型和鼓型的門墩,也就是常說的方形和圓形的。
“有一種說法是方形門墩兒是文臣家的,因為方形即箱型,取其諧音書香,表示自己是書香門第,也有人品方正的意思;圓形門墩兒是武將家的,代表擊鼓進軍,身先士卒……”這位在胡同里長大的老北京津津有味地講述著。
除了門墩,還有雕花磚墻、門簪門楣……胡同里到處是文化和情結,讓宅院有了生命。
自去年起,因熱心腸、好幫忙而被街坊四鄰稱為“仙兒姐”的李彩仙,成為前門社區博物館的一名志愿講解員,定期向中外游客介紹老北京的文化肌理?!鞍堰@些有生命的歷史傳承下去,是我們這些老居民的責任?!?/p>
走進胡同深處,槐蔭掩映的老墻讓時光涌動,歲月的長河靜靜流淌,前來感受胡同風貌的年輕游客身影隨處可見。在千千萬萬像李彩仙一樣的老街坊的熱情講述中,胡同故事,代代流傳。
崇古厚今,興城利民。從草廠胡同向北,登上北京景山,俯瞰整座城市,明清時就形成的千百條胡同依舊縱橫交錯、脈絡清晰,在不斷持續的修繕改造中,古韻與新貌相融共生。名人故居、戲園會館、百年老字號、非遺博物館等歷史文化載體深嵌于胡同之中,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紅色文化穿梭流淌,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讓千年古都的精神力量更加充盈。
越過草木葳蕤的景山,就是筒子河圍繞的故宮。
曾經,故宮的角樓,是人們寄托對老北京思念不多的魂牽夢縈之處。如今,宮墻下的黃昏,依舊是帶著濃濃的歷史年輪、刻勒著歲月的痕跡。但人們會更多地在灰瓦青磚的四九城胡同里流連,親手觸摸老北京越來越清晰、滿是煙火味的紋理,品讀歷史的故事、簽注時代的標簽,在心里酣暢地感嘆一聲:北京,我的北京!